农村彩礼的历史来历 全球热闻

来源:顶端新闻2023-04-18 08:58:44

婚礼是所有礼仪的根本,古代婚姻重视父母之命、媒妁之言、明媒正娶。《仪礼》上说:婚有六礼,纳采、问名、纳吉、纳征、请期、亲迎。

“婚姻六礼”最开始创设于西周时期,后为历朝婚姻中所采用,并一直沿袭下来,最终成为一种传统习俗。现在所谓的“彩礼”习俗,其渊源便由此而来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其中,“纳征”就是送聘财,一般指的是结婚时候所馈赠的钱物。男女双方婚事基本敲定后,男方会让媒人,把订婚礼物送到女方家里。

先秦时期,“纳征”送的是布帛、鹿皮等值钱的硬通货,后来发展到送钱送物,乃至店铺房产。男方送来的礼物,也就成了后世约定俗成的“彩礼”。

订婚仪式上,男方家庭会以订婚男子的名义,送给女方一份由物品和金钱两部分构成的“彩礼”,其中钱为财(聘金),物为礼(聘礼)。女方收受彩礼后,也会赠送男方价值相当的财物,称作“回礼”。

“婚姻六礼”后来程序上逐渐简化,内容也几经变革。例如,把纳采、问名、纳吉三礼合并为纳采;把单方面“问名”礼,改为双方交换写明男女姓名、生辰八字和三代姓名官衔的庚帖,俗称“龙凤全帖”,也就是订婚帖子。

发出“龙凤全帖”也就意味着正式订婚。一般男方家要送大雁等作为订婚礼物,俗称“放小定”。如果不能用雁,有些地方可以用鹅代替,但茶是一定要有,因而也有称“下茶”。

纳征与请期也常常合并,俗称“下聘”,又称“放大定”,乃正式的聘礼,一般依各自的门第、财力来决定聘礼的丰俭,大体包括首饰、衣物、食品、家庭用具等。

迎亲的程序基本保留下来,但时间一般改在了白天,用花轿代替了“御轮”。女方出嫁时,官宦、富裕人家,会在彩礼的基础上有所增加,甚至增添数倍于彩礼的财物,随女方嫁至夫家,称为“嫁妆”。

六礼中的“纳征”,就相当于现在所讲的“彩礼”。彩礼首先是一种礼节,这种礼节并非由法定制度强行约束,而只是一种民间习俗。彩礼在中国传统历史以及当代社会中非常普遍。

现在的彩礼被赋予了太多的物质含义,甚至成为婚姻中沉重的负担,这就失去了彩礼的本意。彩礼作为一种礼节和民俗,应当保留和传承,但千万不能过度,否则会造成很多负面社会问题。

比如,高价彩礼势必会加剧农村社会不公平,导致婚姻观念发生扭曲。一些负担不起高价彩礼的农村男性就可能会成为“剩男”,可能会诱发一系列潜在的社会问题。

因此,农村整治高价彩礼势在必行。要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的作用,加强婚恋服务,解决群众难题,真正为婚事减压。要大力开展结婚零彩礼或少彩礼宣传活动,德化人心,喜事新办,循序渐进培育文明乡风。

标签:

  • 路线
河南新增本土无症状感染者23例
天津新增本土确诊病例10例、本土无症状感染者8例